“近日,我們接到線索,說是一名高空清潔工前不久在作業時墜樓,傷勢嚴重……”11月22日,青島當地的媒體報道了一則新聞。如果倒回到從前,85後創客張煒或許並不會在意這樣一條消息,而如今,他對“高空作業”或“高空墜樓”等詞語格外敏感,“其實在某些國家,會嚴格要求凡是超過一定高度,必須要用專業的高空作業平台(車)。”兩年前,張煒因工作偶然接觸到高空作業車,隨後發現了租賃市場的空白。記者 陳心如
濟南租不到一輛高空作業車
2008年,張煒決定創業,而身邊的同齡人多是做互聯網,唯獨他選擇了做實體,“互聯網創業的坑有點多,我還是覺得實體創業踏實一些。”
而了解到高空作業車,張煒說純屬偶然。“我和朋友一起負責一項工程,施工人員需要升至十幾米的高空作業,當時高空墜落的事情特別多,所以在施工的時候就特別謹慎。”有人建議張煒使用高空作業車,安全比較有保障,“我就四處打聽,因為工期不到一個月,就想著租一輛。”
張煒跑遍了濟南,卻找不到可以租賃高空作業車的地方,“一輛車得40多萬,隻有電力、市政等單位才有,租賃使用並不現實。”
為了趕工期,張煒和朋友決定買一輛,然後從網上查找信息,聯係生產廠家。“因為使用還不普及,全國也隻有少數城市有專營的廠家。”張煒特意去徐州和杭州考察,最後自己花錢購買了一輛。
正是如此偶然的機會,張煒才接觸到高空作業車,然後了解到更多信息,“也叫高空作業平台,雖然現在不常見,但其實用處有很多,比如安裝路燈、高空清潔、戶外裝修……在國外會更普遍一些。”
閑置的作業車變廢為寶
張煒介紹說,工程完工之後,公司的這輛高空作業車就閑置了將近一年,“我也不是經常會遇到高空作業的工程,但總感覺車不能總這麽閑著。”
隨後,張煒展開了市場調查,從網上搜集相關資料,“咱們國家用的比較少,現在國外很多國家都有嚴格的規定,超過一定高度就必須使用高空作業專項設備。”
相比較,國內的普及度和認可度都有待提高,很多高空作業還在利用傳統的方式。張煒總結出最普遍的兩種方式:一種,借助腳手架,需要施工人員先搭架子,浪費人力物力,更重要的是不安全;另一種,借助吊車,因為吊車的設計是調運貨物,所以靈活度不夠,而最大的隱患還是安全。
張煒抱著試一試的心態,在網上發布了租賃信息,施工的時候也會把作業車放在顯眼的位置,逐漸地竟然有不少人主動聯係到他。“最初,每個月能接一個活,再後來就供不應求了,我才考慮這可能真的是一個不錯的市場。”
隨後,張煒又先後購置了6台,最高可滿足29米的高空作業。
市場上“李鬼”裝“李逵”
“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,對高空作業車的認可度也在提高,特別是大型企業,他們不在乎錢,願意高價利用專業設備。”張煒說,這兩年,租賃市場逐步打開,濟南市很多大大小小的工程都租用了他們公司的專業設備。
如今,安裝廣告牌,開隧道安裝照明燈……張煒的租賃業務深入到了各個領域,而他也獲得了意外的收益,“雖然投入的成本還沒有完全收回,但單車的營業額每月在2萬元以上。”
但逐漸地,租賃市場也出現了一些亂象,張煒舉例說:“有人拿著吊車來冒充專業的作業設備,外觀上看著相似,隻是高空作業車比吊車多了平台部分,而在具體使用過程中,吊車其實並不安全,但因為價格上要便宜很多,讓不少不明真相的人白白受騙,現在還缺少市場監管,所以對日常的租賃造成了不小的困擾。”
平時,張煒對有關高空作業出事故的新聞格外關注,“因為身處這個行業,所以聽到的、見到的就特別多,而且一旦發生意外事故,幾乎每一件都是致命的,特別希望能有相關政策來做支撐,”
湖北江南專用特種汽車有限公司專業生產高空作業車、16米高空作業車、18米高空作業車、20米高空作業車及消防車 官網//www.jiwenbo.com.cn